(原标题:《中产父母一辈子打工,只为孩子出国留学,值得吗?》)
对于主流中产家庭来说,希望借由教育让孩子跃升阶层似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,但是送孩子留学直至本硕毕业的这笔费用投入,实在不可小觑。
“中产父母一辈子打工,只为孩子出国留学,值得吗?”这个问题引发了网友自觉站队,其中我们听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。
一种直接了当,表示不值得:
另一种基于对国内教育的不满表示“出去读书非常可行”:
今天就我们就摆事实讲道理,好好探讨这一问题。
1、54%的中国家长想送孩子留学?
有媒体调查统计:54%的中国家长希望送孩子出国留学,笔者一直对这个数字抱有疑虑,关键在于怎么理解“希望”这个词。
如果单纯说家庭抱有留学的愿望,那54%这个数字远远不止,是否送孩子出国留学,已经成为中国家长们逃不开的选择题。
但如果是指家庭已有具体的留学计划,这个比例可能有所偏高,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可能达到,放在全国范围稍显夸大。
但无论如何,出国留学的门槛似乎越来越低,以往是富裕阶层“特权”的留学,日益成为众多中产家庭的“必选项”。
笔者供职于一家在京的新闻媒体,基本收入大致符合主流中产的标准,部门近10位中高层领导中,半数以上都把孩子送出国读书,个别没有送孩子出去的,也是因为孩子学习太渣,实在不让人省心。
尽管年级不同,国家不同,出国留学似乎成为一种暗中的“攀比”和“较劲”,当然这些同事的孩子大都非常优秀,出国之后也都如鱼得水,但一旦孩子成功出去,国内家长的压力顿时倍增,日常聊天时时能感觉到他们对于学费的焦虑,以及对孩子未来不确性的担忧。
同事A的儿子,去年申请到一所美国排名前30的大学。孩子一离开北京,A两口子就出租了距离单位很近,位于市中心的房子,转而住在四环外购置的房子里,每天上下班时间超过1小时。
每每谈及此事,他们口头上表示,换房子并非完全因为孩子上学,但实际上大家心知肚明,他们要为孩子留学期间的花费未雨绸缪。
2、算算留学这笔账
根据胡润研究院《2018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》对于中国中产阶层的定义:他们是在除去家庭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后,仍具有高消费能力及投资能力的社会群体。(中产家庭基本消费支出占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低于50%) 具体设定,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家庭年收入30万以上,其他城市在20万以上。
据统计,截至2018年8月,中国大陆中产家庭数量已达3320万户。其中,北京是拥有最多中产家庭的城市,其次是上海。北京、广东和上海这三个省市的中产家庭数量共占全国的50%(除港澳台) 。按区域来看,华东地区的中产家庭规模最大,占全国40%以上,达1489万户。
“新中产”除了拥有不错的家庭收入和财富条件之外,同时还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,稳定的生活环境等条件。综合来看,中国新中产的规模约占中产阶层总数的30%,新中产家庭净资产需要在300万以上,在常住地至少拥有1套房产,最好还有私家车。据统计,中国大陆中产家庭数量已达3320万户,其中新中产1000万户以上。
而出国留学这笔消费,对于中产家庭来说,显然是一笔无法轻松的“甜蜜负担”。
出国留学到底要花费多少钱?
年级不同,国家不同,当然无法给出统一的答案。但和身边的留学家庭谈及,听到的却是一个惊人的共识:至少要准备200~300万以上的备用资金。(当然孩子拿到奖学金出去,或者申请到渣校充数这些极端情况除外)
也有媒体计算过一些更加“极端”的状况:
孩子两岁读学前班,然后私立小学到私立初中,再送孩子去美国读高中、读大学,等到孩子22岁毕业的时候,需要多少资金?
美高申请与标化考试培训+四年美国寄宿=30w+140w=170w,美本申请与标化考试培训+四年美国大学=30w+170w=200w,美高四年夏令营保守估计12w,8年的来回机票在10w,如果孩子从2岁开始读私立学校,可能还需要加个200w,总计:592w。
对比算来,如果某个“中产阶层”家庭准备送孩子出国留学,基本上要贡献出10~20年的家庭可动用消费。
3、为什么一定要送孩子出去?
中产人群整体非常积极向上,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家庭生活,以及对自己个人精神层面的追求都非常强烈,并且主观自我认同为中产身份。
据统计,中国新中产人群平均年龄35岁,80后是新中产的主力军,其次是70后和90后。他们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,大部分人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。
他们集中在TMT(科技/ 媒体/ 通信)等热门行业,部分人士已经晋升为企业管理者或从事专业性自由职业。他们绝大多数已婚并育有子女,其中已婚人群中近1/5已经生育二胎,子女教育成为他们工作之外最关注的话题。
因此,也就不难理解中产家庭对于出国留学青睐的原因,除了通常意义上的“不能比别人差”“随大流”之外,家长的考虑无非以下几点:
一方面,是因为家长对国内教育的不信任,觉得孩子在国外能接受更好的教育,而且留学回来的人,更具有竞争力。
另一方面就是,家长普遍觉得既然家庭有这个条件,为什么要委屈孩子?一定要创造机会,让孩子出去开开眼界,长长见识。
于是乎孩子上完高中、考完大学送出国去镀镀金,好像成了一种标配,似乎不这样做,就是不称职的父母,就对孩子心存愧疚。
4、留学是一笔风险投资
都说留学生家长是世上最苦的人,交着比别的家庭高得多的学费,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为子女规划学业前途,还要经历与子女远隔万里的挂念与担忧,最后要忍受无尽的孤独。
但这笔风险投资,却不是人人都能获得回报,赔钱甚至跌停的案例比比皆是。
笔者的一位朋友B,在孩子大三时萌生了送儿子出国的念头,B的儿子就读于一所国内211大学,性格内向有些腼腆,在班上成绩并不突出,徘徊在中等偏下水平,大学期间甚至有主干课程重修的经历。
说到出国留学这件事,B经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就是:大学毕业后,我给他准备了200万,算是给他尽到了义务,至于留学之后能学成什么样,就看他自己了。